见证一名职业生涯极其漫长的运动员走向告别之战,总是让人难免关联到自己身上:第一次看她比赛时,我也才几岁,看着她大力击球,灵活跑动,发辫飞舞,一眨眼,她竟然已四十多了。
青春易逝,感叹自己,也感叹她。
小威廉姆斯泪洒赛场,看台上的姐姐大威廉姆斯也难掩泪水。在电视机前见证了那一幕的球迷们心中波澜起伏,纷纷感叹,一个时代落幕了。
慢慢合起的时代幕布,不仅仅宣告小威对网坛的统治告一段落,也许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告别最后的运动家精神。
从17岁崭露头角,掀翻上一代名将,到了30多岁时,曾经和小威同一时代到达世界第一的好手悉数退役,球网对面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是30多岁的小威似乎变得更加强大。
从30岁到35岁,她的胜场纪录是288-34,赢得了对阵中89%的比赛。在这个时间段里,她连续186周位居第一(从2013年2月到2016年9月)。
从加州康普顿的贫民区走出,杀进一项白人为主的运动当中,世界把自己的偏见投射到大威身上,接着是小威身上,姐姐撞开了门,妹妹闯了进来——对赛场和胜利持久不灭的渴望,让她成为了赛场上更强壮、更凶猛,最终更成功的那一个。
出身卑寒,孤注一掷,这样的境遇想必莎拉波娃也有所体会。
6岁的时候,为了练习网球,父亲怀揣700美元带着莎拉波娃从莫斯科前往迈阿密。当莎拉波娃训练时,她的父亲打着好几份工资不高的零工,用以支付房租和网球训练。
莎拉波娃在她的自传《势不可挡》中写道,他们睡在一个中年俄罗斯妇女的小公寓里的一个拉出式沙发上,每月支付250美元使用厨房和浴室以及客厅,她在电视上学会了说英语。
2004年,17岁的莎拉波娃在温网赛场上击败如日中天的小威,赢得了自己第一个大满贯冠军,拉开了和小威相爱相杀的序幕。
后来的职业生涯中,莎拉波娃饱受肩伤困扰,但仍在手术归来后找回了昔日的骁勇,重新夺得大满贯并拿到世界第一。
帮助莎拉波娃赢得2006年美网和2008年澳网冠军的功勋教练乔伊斯曾这样评价莎拉波娃——莎拉波娃最强的一环在于她的求胜欲,她对胜利充满饥饿感。
前不久正好读了作家大卫·福斯特·华莱士的《弦理论》,作者对乔伊斯也有一个有趣的评价。
乔伊斯年少成名,青少年时期就拿到了赞助合同,许多名牌大学的教练向乔伊斯抛出了橄榄枝,华莱士好奇乔伊斯如何做出了放弃学业的选择。乔伊斯的答案是,无论他起初是否选择了网球,已经不重要了,他只知道他爱网球。
华莱士写:这种爱并不是以付出的代价、为之放弃的事物来衡量的。面对这种爱,是否有“选择”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不重要了……放弃选项、放弃选择的权利,是构成此种爱的第一要素。

这么来对比的话,新一代的球员们的确表现出来了区别于上一代球员的代际特征:她们家庭背景更好,选择更多,为自己而比赛,不会轻易被一种“为一项运动奉献”的宏大使命感所感召。
今年3月,刚刚获得澳网冠军、连续121周排名世界第一的阿什莉·巴蒂,宣布在26岁这个黄金年龄退役,震惊国际体坛。而早在18岁声名鹊起之时,她就曾选择过短暂离开。
“我并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享受网球,我需要一些时间来让精神焕然一新。”巴蒂后来回忆道,“这种成功对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太过分了,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满世界旅行、比赛,我想体验一个正常女孩的生活,并有一些正常的经历。”巴蒂甚至直言,她是自己成功导致的受害者。
“我知道人们可能不理解,我对此没有意见。对我来说,阿什莉·巴蒂这个人有很多梦想,这些梦想并不一定包括环游世界、远离家人。”疫情之后,巴蒂在家乡布里斯班度过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,她说“这是我长大的地方,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”。
自宣退役是一个运动员的正常做法,但巴蒂发布的内容就不那么常规了,她并不是发布简单的声明,或者安排媒体采访,而是找到曾经陪她初出茅庐的女双搭档凯西·德拉奎,通过两人的对话,把所有想法和情绪坦诚地表达了出来。
可以说,这是极富Z世代色彩、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做法。甚至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在这方面“特立独行”的女子网球运动员大坂直美。去年法网,大坂直美宣布因为心理健康原因将不参加新闻发布会,在收到多次罚款和警告后,大坂直美宣布退赛。
而19岁的拉杜卡努在去年以黑马姿态夺得美网冠军之后,今年则传出了可能去剑桥读书的消息。在接受雅虎体育采访时,她说,“我会试着给自己留些余地。我很年轻,我已经取得了一些伟大的成就。我想我应该退一步,享受它。”
她们不必为了满足外界的期待,而把自己不断推向极限。
当然,我们并不是说新一代的球员不够努力。
就像ESPN评价巴蒂时所说的:“巴蒂离开网球的两年确实证明了她可以在没有网球的情况下生活。网球是她的工作,她认真对待它,并成为了世界最佳,但她并不依赖它。”
赛场内外的成功是她们的底气。赞助商们也几乎无需怀疑和担心他们过早退役缺少曝光,这种态度和价值观,本身就是年轻一代最好的宣传。
2020年2月,同样是通过一篇发表在时尚杂志上的自述,莎拉波娃宣布退役。她讲述了自己与网球的相识经历,与四大满贯赛事的回忆以及选择退役的原因——伤病和手术让自己的身体有些力不从心。
那一年,莎拉波娃33岁,而小威已38岁。
这条路越走越孤独。
在对VOGUE的讲述中,小威说,“我希望多年之后人们在想起我的时候,可以将我视为超越网球的一种象征。”
毫无疑问,小威做到了。
时代的幕布在缓缓合起。